当前位置:

首页 巴蜀智库内参 调研报告 探寻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路上的 四川重要短流程炼钢企业——冶控集团

调研报告 探寻绿色智能、高质量发展路上的 四川重要短流程炼钢企业——冶控集团

浏览:236762 来源:本网新闻中心 作者:伏芝勇 时间:2024-01-15


自2017年之后时隔六年的时间,我们把调研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我们四川的电炉短流程炼钢企业——冶控集团。冶控集团是我省最早按规划和目标实现兼并重组改革的地方钢铁企业,2017年,已走上快速发展之路,且业绩斐然。并且,四川的钢铁行业长、短流程协同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这次调研,我们花的时间较长,跑的路较多,经历了成都、安岳、珙县、阆中、南部、南充市高坪区、南充市嘉陵区、西昌市等市、区、县,省上的单位和部门,我们访问了经济和信息化厅、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局、财政厅、省发改委。同时,我们的调研从原材料(废钢铁)保障入手,始终报以探寻的心态进行,与企业共感受,共命运,共胸襟,同心共勉,砥砺前行。

重要的电炉短流程炼钢集团企业

重要二字很重要。这是我们以前没太在意的地方,这次放在了心上。这也是四川冶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冶控)的价值所在。冶控集团下辖八大公司,主要钢铁产品有含钒高强度抗震钢筋,工业用钢,冷鐓钢等,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水利工程、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同时,四川是短流程钢铁大省。四川省电炉企业共12家,19座电炉,年产能1300万吨。这其中,冶控集团的电炉企业占8家,年产能1049万吨,占比80%。2023年,全国钢铁加工企业包括生产端长流程、短流程共两千家,亏损面达70%以上,而冶控集团实现税收超3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超500亿元,各生产基地连续多年被当地政府授予“纳税大户”荣誉称号。站在民营企业角度看,冶控集团2023年四川民营企业100强列第9位,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列第293位。而更重要的是,冶控集团是单体规模全国最大的电炉短流程企业!

再上新台阶:开展电炉短流程炼钢

高质量发展引领工程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事关千秋伟业。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发挥四川省电炉短流程炼钢产业基础好、水电等清洁能源丰富、废钢资源禀赋突出等优势,国家把先行先试,加快推动电炉短流程炼钢转型升级,开展电炉短流程炼钢高质量发展引领工程的大事交给了四川。

国家要四川坚持示范引领,围绕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构建标杆指标体系,着力打造标杆企业,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形成可示范可推广的产业模式,到2025年,四川省电炉短流程炼钢基本形成先进企业集群化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体系完善、资源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先进的发展格局,探索绿色、智能、创新、高效、协调的发展模式,总结一批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实践经验,助力全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从单体规模全国最大的电炉短流程炼钢企业全国第一的角度考量,引领工程冶控集团应居主导地位,但他们说,不存在主导的问题,要同另四家兄弟企业一起手挽手地同心干,同时主张一定要把自己的事干好,为国家交一份满意的四川答卷。

引领工程的第一年,冶控集团严格按照自己的三年规划,以问题为导向,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宏图,稳步向前。领导挂帅,集团与基地公司责任明确,技术力量雄厚强劲。在严密的组织力量下,第一年,冶控集团迈出的脚步是扎实的,且成绩突出。与2025年目标任务比较,废钢加工能力2025年全省目标1500万吨、冶控集团2023年实现1200万吨;人均产钢量(特钢除外)2025年全省目标1500吨/年、冶控集团2023年实现2000吨/年;钢铁行业规范企业(电炉短流程炼钢企业)2025年全省目标12家、冶控集团2023年实现4家;废钢铁加工准入企业2025年全省目标20家、冶控集团2023年实现14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2025年全省目标3家、冶控集团2023年实现2家;发布电炉短流程炼钢标准2025年全省目标10项、冶控集团2023年实现8项;发布电炉短流程炼钢技术专利2025年全省目标10项、冶控集团2023年实现12项。

其中,打造绿色低碳安全循环产业体系方面成绩很亮眼:截至2023年底,都钢钢铁、航达钢铁、川中建材、成实钢铁、安山钢铁、鑫阳钢铁等6家生产基地获评国家绿色工厂;生产基地电炉均为50吨以上容量,全部达到2023年版国家能耗标杆水平,采用全废钢冶炼,炼钢-精炼—连铸-直轧“四位一体”高效生产方式,按照电炉电耗换算吨钢综合能耗低至45.6千克标准煤;鑫阳钢铁入选四川省节能降碳标杆企业名单和四川省工业质量标杆名单,获评四川省重污染天气绩效B级企业;长峰钢铁、都钢钢铁、成实钢铁、盛泉钢铁、鑫阳钢铁、航达钢铁等6家生产基地于2023年底,完成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改造建设。

高质量发展的另一感受:“纳税大户”的痛与忧

我们本次调研的另一个侧重点,就是电炉短流程炼钢企业的原材料(废钢铁)保障及税收问题,确实触及到冶控集团这个30亿“纳税大户”的痛与忧。

原材料(废钢铁)保障问题,一喜一忧。喜的是,目前保障不成问题。每到之处,我们都要与收购公司和收购点见面,无论多么偏远,都要去跟他们拉拉家常。在西昌,我们还驱车一个多小时,参观了攀钢下属的回收公司,其年回收量超60万吨。全省废钢铁大多卖给了省内电炉短流程炼钢厂,全省百分之七十以上,卖给了冶控集团的生产基地。忧的是,卖到省外的量在增长,主要是卖到重庆、陕西、云南等省市。有的是距离近,有的是参与了省外拆除项目竞标,有的是卖给省外钢筋生产厂家,有的则不知道原因。其中,珙县就是这样。一个人口小县,回收辐射力也不强,属于国企的“欧冶链金”在这里投资10亿建回收公司,缴纳增值税13%,回收的废钢铁全部拉到省外。县税务局阳副局长不让我们见税政一股的同志,不引见“欧冶链金”公司,我们也进不了公司的大门。阳副局长一言以蔽之:“我们只有国家政策,没有珙县政策。”难道真的就这么简单?我们实在弄不明白。

冶控集团的痛与忧,还有三点。

一、回收废钢铁前端的第一张发票的问题还是难以解决。

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政策的公告》(2021年第40号),规范了废钢回收企业取得采购发票的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前端个体散户开票程序繁琐,开票意愿不强,导致下游企业仍存在无法取得采购第一张发票的问题。目前,冶控集团各废钢铁回收加工企业主要采取自设回收公司缴纳税款、获取发票的方式,即设立增值税税率为3%的回收公司为全链条的前端公司,前端公司对废钢铁进行简单加工,然后销售给废钢铁回收准入企业。但这样做国家并没有公开赞同,并且回收企业在成本列支的时候仍存在较高的税务风险。这其实是全行业共同的难点和痛点。

二、国家如果对废钢收购行业统一按2%计征所得税怎么办。

几个月来,业内流传税务部门即将对废钢收购行业统一按2%计征所得税,广东已开始试行(网上公示显示,东莞市展塑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和广东骏达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被纳入核定征收企业,应税所得率8%,后网页被屏蔽)。依据是按8%的利润率(应征所得率)计算而来,即企业所得税税率25%×应征所得率8%=所得税为营业收入的2%。而实际上,废钢铁回收加工企业的利润率远达不到8%的水平,据调查,废钢交售人的利润在每吨10元至20元之间,利润率仅为3‰-6‰之间,如果未来我省也按8%应征所得率计算,省内废钢铁回收环节吨钢税务成本将上升约50元,成本、利润将严重倒挂。如果这样,企业面临的就是生存问题。

三、“平台公司”的隐忧。

除自设回收公司缴纳税款、获取发票方式以外,国内还有一种纳税取票的方式,就是有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在少数民族地区或扩权县,利用民族地区、扩权县税收留存丰厚、奖补政策优惠等条件,设立废钢回收平台公司,地方政府将本级税收分成50%中的90%奖补给平台公司,平台公司获得税收奖补后,比自设回收公司具有明显成本优势,每吨废钢铁成本约低90元。打破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后,如果平台公司逐步坐大,冶控集团权且自设的回收公司都难以保全。珙县的“欧冶链金”现象,我们以后应先朝这个方向研究。

建议:顺势而为,高质量发展正当时

一、电炉短流程炼钢高质量发展引领工程,既是电炉短流程炼钢人的事业,更是全川人民的事业。顺势而为,高质量发展正当时。冶控集团在继续做好2024年的各项引领工作的同时,要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局、财政厅、省发改委多联系,多交流,请省厅(委)的同志多去企业看一看,了解情况,多支持工作。

二、《开展电炉短流程炼钢高质量发展引领工程的实施方案》要求提升资源综合保障能力,要“加强西南地区废钢资源合作,实现年加工配送能力1500万吨以上。”整个西南地区废钢资源综合保障合作的事,要动起来。动起来后,就应该有整个西南地区的方案、目标和行动。

三、如果从废钢铁极强的资源性来考量,仅仅作为废品来对待是不够的,它应有资源禀赋的重要定位。国家开展电炉短流程炼钢高质量发展引领工程,就提道四川“废钢资源禀赋突出”。只有废钢铁“地位”改变,第一张票的问题,企业反映的增值税30%返税比例偏低的问题,回收企业所得税税率调整问题等,就好解决些。 但无论难度多大,第一张票的问题应拿出政策措施,尽早稳妥解决。

四、现在,全世界都把废钢铁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我们四川作为短流程钢铁大省,要观全局、谋大势,既要充分保障废钢铁的生产供给,更要强化战略资源思维,尽早布局,如果国家一旦有了重大战略决策,就要跟得上,走的好。

上一篇:调研报告 和美乡村的成都表达 下一篇:调研报告 应当高度重视 《生态农业产品团体标准》及“造黑土、存碳汇” 土壤生态工程

电话:028-85177758 18980687036 17340199745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锦里中路12号彩虹大厦406室

版权所有:巴蜀智库 Copyright ©2020-2025 by www.bszk.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西南中心

备案号:蜀ICP备2021028228号-1 川公安备 51010502010511号